“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农村厕所革命是一项民心工程和幸福工程,也是一场改变农民千百年生活习惯的一场革命。
9月28日,农业农村部在云南省迪庆州组织召开全国农村改厕暨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座谈会。
会议强调,农村改厕我们的历史欠账太多,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防止贪多求快,确保进度服从质量,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实事求是推进农村改厕工作以及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李伟国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现场
01
全国农村改厕工作
对于全国农村改厕工作,会议要求各地要坚持分类指导,防止“压指标”“赶任务”,进一步明确农村改厕任务目标,优先推进一类县,稳步推进二类县,指导三类县开展试点示范。
要严把技术关口,因地制宜选择简单实用、成本适中、技术成熟、群众乐于接受的改厕模式,防止贪大求洋。要注重改厕实效,严把产品及施工质量,做好厕所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防止重数量轻质量。要组织实施好奖补政策,强化资金监管,杜绝虚报冒领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李伟国出席会议并讲话

3.注重改厕实效,防止重数量轻质量
农村厕所涉及老百姓日常生活,如果搞不好,很容易导致老百姓有怨言。各地要严格确定厕具选材的质量标准和技术参数,相关材料设备要具备质量检验报告,由专人或专门机构进行质量把关。
特别是地下部分应保障长时间使用,明确使用年限、厕具厚度等,可以组织开展相关抗压强度试验,防止地下工程出现破损渗漏。对集中采购的厕具产品,鼓励实行目录制管理,一旦发现质量不合格要取消供应商资格,并追究相关责任。
要强化施工全过程监管,探索建立由乡镇政府主管、第三方监理、村民代表监督的全方位监管体系。要建立群众投诉处理机制,通过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等方式,畅通问题反映渠道,逐一核实,落实整改,把各种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要认真组织开展大排查。农村改厕涉及领域广、数量多,很有可能百密一疏、出现个别问题,重要的是要及时发现并予以处理,防止问题扩大化。
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对于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议强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性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贫困地区要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摆在优先位置,量力而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能下指标、定任务。
李伟国表示,要以实现干净整洁为基本目标,由易到难,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集中整治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支持具备条件的贫困地区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和污水治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互促互进。

1.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切实把握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
对于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等地区,要求在优先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基础上,实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经过不断努力,贫困地区人居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与东部及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茅坑蚊蝇飞”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硬任务,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贫困地区要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摆在优先位置,量力而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目前还在进行脱贫攻坚的县乡村,要集中精力脱贫攻坚,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人居环境整治能做则做、需缓则缓,不能下指标、定任务、赶进度。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有序推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性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久久为功,不吊高群众胃口,不提不切实际的整治目标。贫困地区历史欠账多、财政承受能力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更要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落实到位。
干净整洁是所有村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抓紧对村庄进行分类,分级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防止资源错配造成浪费。对即将搬迁的或者规划搬迁的,重点是维持农民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必更多地投入;对于重点发展的中心村、保留村,要适当集中投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聚焦重点难点,由易到难推进
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可以对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道路硬化等重点整治任务进行梳理,形成整治“菜单”,明确各项整治任务的基础条件、建设投入、维护费用、整治效果等,让基层干部群众干有遵循。同时,要充分征求农民意见,通过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等形式讨论后,再因地制宜开展整治工作。
一定要坚持先易后难,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入手,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积小胜为大胜。
有的地方采取了这样的处置方式,70%左右的垃圾可以做到不出村。需要进一步处理的垃圾,要严防产生新的污染,特别是要解决好填埋的渗漏问题,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
4.注重工作实效,切实把好事办好
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首先要在技术条件成熟的地方推开,对于技术模式还不够成熟的地方可以先开展一些试点示范,经过一定周期使用验证后再逐步推广,千万不要盲目地推广某一种技术或一种模式。
要因地制宜建立维修服务体系,尽可能动员社会力量和乡土能人参与进来。一些地方以工代赈、岗位补助等方式,设立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同时,要教会群众正确使用的方式方法,避免因使用不当导致设施设备损坏。
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互促互进。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要着眼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振农民精神面貌,也要服务于产业发展,着力围绕休闲旅游业、现代种养业等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容村貌,促进形成产业扶贫长效机制,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下基础。
扶贫必先扶智,贫困地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也必须注重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综合能力。各地要积极举办专题培训活动,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抓落实的工作能力。